
1948年3月,遵照中央軍委指示,為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,并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休整,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、政治部主任唐亮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第3、第8縱隊和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、第9縱隊及太岳軍區第5軍分區共28個團的兵力發起洛陽戰役。
3月9日,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洛陽。負責洛陽城防的為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,洛陽以西、潼關以東200余公里鐵路沿線只有非正規軍防備。但洛陽城高壕深,經敵長期經營,已構筑了堅固的防御體系:以東門為例,門外100多米的空地上設置了鐵絲網、壕溝等15道防御工事,城門外加筑甕城一道,此外還有大量地堡和梅花堡,并以地下坑道相連,各陣地之間地雷遍布。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師長邱行湘宣稱,洛陽城“銅墻鐵壁,固若金湯”。
面對此種態勢,我軍決定采取攻城與打援并重的戰術:由第3縱隊和第4縱隊分別由東、北和西、南方向攻城。另有兩個縱隊阻擊可能從東西方向來的援敵。
第3縱隊第8師第23團第1營擔負了突破洛陽城東門的重要任務。戰前,營長張明反復偵察地形、敵情,并組織召開“提困難,想辦法”民主生活會,確定了由第3連爆破東門外防御工事、第2連攻打甕城、第1連突破東門的戰術,以保證對東門復雜工事突擊力量的連續性。
3月11日,我軍炮兵向東門樓、城垣碉堡、地堡等處敵陣地發動猛烈轟擊,洛陽城頓時籠罩在一片硝煙中。第3連率先開始行動,戰士馬景春扛著鍘刀躍出戰壕快速突進,接連在敵電網上砍開3個缺口;爆破手劉煥之將35公斤的炸藥包安在梅花堡上。在機槍掩護下,第3連10余名爆破手僅用時30分鐘,便摧毀了敵外圍12道防御工事,爆破人員無一傷亡。
部隊突至甕城附近后發現,敵人以裝滿沙子的汽油桶排成的5米高、5米厚的桶陣將甕城城門完全堵塞。第2連的爆破手經過反復沖鋒,最終炸開一個缺口。經1小時激戰,我軍奪取了控制整個甕城的方形大碉堡。
擔負奪占洛陽城東門任務的是第1營第1連,這支連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平江起義。面對守軍密集的槍彈和蔓延的大火,第1連爆破手強行炸開城門。官兵奮不顧身地向前突擊,一舉占領城門,隨即又在跟進的營特務連配合下,連續打退敵軍幾十次反撲,牢牢控制住這個通向洛陽城內的關鍵點。
東門失守,洛陽城眼看不保,敵軍幾乎集中了全部的火炮,向東門突破口附近猛轟。在第1營的前導下,第3縱隊指戰員不顧一切、頑強戰斗,主力部隊不斷入城,其他幾處城門也逐漸被突破。經過激烈巷戰,至14日,洛陽解放。是役,人民解放軍殲國民黨青年軍第206師和國防部直屬炮兵、汽車分隊等共計2萬余人,俘敵師長邱行湘。
1948年7月,華東野戰軍授予第3縱隊第8師第23團第1營“洛陽營”榮譽稱號,以表彰該營在洛陽攻堅戰中首先打破敵防御體系,為主力部隊入城奠定重要基礎的突出戰績。
新中國成立后不久,“洛陽營”隨軍進駐浙江舟山。70多年來,一代代官兵以島為家,始終傳承和發揚“善攻堅,打頭陣,攻必克,戰必勝”的營隊精神,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海上長城、千島要塞。(陳亮亮)